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空间与景观:视觉游戏与批判性反思

  • 体育
  • 2024-11-19
  • 2
  • 更新:2024-11-19 08:36:05

【编者按】

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的主要展览分设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几栋建筑内,本届摄影节的主题为“我们的城市”,几个由独立策展人策划的板块呈现了关于城市议题的多元探讨以及当下摄影的丰富性。由吴栋策划的“空间与景观”位于8号楼,汇集了冯方宇、李政德、罗森、段浩明、高岩、渠岩、迈克尔·沃尔夫与金天秀的作品。

展览坐落的位置在江边,选址与展览内容形成了默契,来到展馆前,先是爬上工业风的建筑,远处杨树浦发电厂高耸的烟囱伫立,有船驶过,江面波澜不惊。以“空间与景观”为主题的展览构建出一个个令人充满想象与空间感代入的区域。并通过组照的意义,引发了一场视觉游戏和批判性的反思。

“展览里既有对空间跟景观的误读,也包括艺术家对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的回应,同时,进入虚拟时代后,多媒介的运用也拓展了艺术家们思考城市中空间与景观的方式。”策展人吴栋说。

“空间与景观”板块,展览现场,高岩作品。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空间与景观”板块,展览现场,渠岩、迈克尔·沃尔夫、段浩明作品。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空间与景观”板块,展览现场,罗森作品。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展览起首,摄影师高岩的作品乍一看拍下了许多熟悉的景点:雅典卫城、纽约曼哈顿、埃及金字塔等。但细心观看后才发现,那并非那些景点本身。高岩在中国的一处公园里拍下了这些仿制的著名景点,通过构图、曝光上的精确控制,照片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认知与现实间的这种“无法分辨”引发了观众的思考。“这就像一场视觉上的游戏。”吴栋说。

高岩作品

高岩作品

高岩作品

高岩作品对面,韩国艺术家金天秀(Kim Chunsoo)的作品《低切》利用了建筑行业中古老测量方式——弹线在摄影图像上留下痕迹。这些图像晃动、模糊、带着虚影。“金天秀用低速储存卡和高像素相机和在拍摄过程中移动的手段造成了成像的误差。他是一位对城市与科技感兴趣的影像艺术家,他觉得,代表城市发展的高楼讲究在更少的空间中容纳更多的居民,而相机的CMOS也想要在小小的方块里容纳更多的像素。这两者带着某种发展上的相似之处。”

金天秀《低切》系列之一

金天秀《低切》系列之一

“空间与景观”板块,展览现场,金天秀作品。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同样是有关城市的话题,艺术家同时也是规划师罗森关注到的是社区的公共空间,他在作品《花家地 :城市“蔓生长”》中记录下北京花家地社区被居民不断改造的空间。照片里出现了依据居民和租客个人需求改造的房门、楼梯,社区公共座椅上的象棋盘、障碍物,以及种植的植物,私人与公共“领地”的边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塔楼里的楼道共享客厅又让社区显得具有温度。罗森将这种居民基于生活需要自发蔓延出的公共空间使用方式称为“蔓生长”。呈现出一种介于政府治理与居民创造交织的复杂现实。如今,这些景观大部分已经在城市更新中消失,照片记录证明了社区改造过程中这些事物的存在。

罗森《花家地 :城市“蔓生长”》系列之一

罗森《花家地 :城市“蔓生长”》系列之一

罗森《花家地 :城市“蔓生长”》系列之一

罗森《花家地 :城市“蔓生长”》系列之一

摄影师段浩明的两组系列《山河故居》与《南风一梦》聚焦了一些城市发展中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交替的边界。组图中有航拍视角的宏观影像,也有贴近地展示植物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对于城市发展中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一种反思和抽离性的观察。

段浩明《山河故居》系列之一

段浩明《山河故居》系列之一

段浩明《南风一梦》系列之一

《财富空间》是艺术家渠岩对广东地区“罗浮宫”家居城的拍摄,照片庞大,细节清晰。“罗浮宫”对于我们熟知的“卢浮宫”来说是一种“复刻品”,“罗浮宫”富丽堂皇是金钱堆砌起来的,而“卢浮宫”的富裕则体现在内涵上。人是否可以通过消费买来一种精神上的富裕与审美,在时代发展与物质生活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艺术家似乎提出了“不同价值之间的度量衡”这个问题。

渠岩《财富空间》系列之一

渠岩《财富空间》系列之一

《图层》是整个展览中一件相对特别的作品,艺术家李政德通过 Photoshop 捏造了一幅幅并不真实存在的空间,这些拼凑的素材取自他多年拍摄的真实场景切片,这种从“真”中汇聚成的“假”既带着某种隐喻,也拓宽了表达手法,是对真实世界中无法存在的空间作出的延展想象。

李政德《图层》系列之一

李政德《图层》系列之一

李政德《图层》系列之一

“空间与景观”板块,展览现场,李政德作品。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在作品显性视觉冲击上,德国已故摄影家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的《建筑密度》表现得十分直观。大块色板的颜色冲击,整齐线条的排比,以及错落的建筑本身形成的弧线,都成为艺术家作品中最为有力的视觉元素。沃尔夫以拍摄香港闻名,大城市中细密的门窗、紧凑的脚手架铺满整个画面,给人以无尽延伸的感受。策展人吴栋提到,其中被以最大规格呈现的作品中,站远看是图形,站近看可以观察到很多不同的细节。即便是相同的门窗,从他们晾晒的衣服、摆放的盆栽,都可以看出生活痕迹的微小不同。

迈克尔·沃尔夫《建筑密度》系列之一

迈克尔·沃尔夫《建筑密度》系列之一

“空间与景观”板块,展览现场,迈克尔·沃尔夫作品。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整个展厅最后一件作品关注了与上海发展紧密相关的地区——杨树浦,在作品《杨树浦》中,摄影师冯方宇对废弃发电厂和“消亡的下只角”进行了全面拍摄,拍老厂房是他的爱好,而在深入了解与记录之后,杨树浦电厂得以在影像上得到全面的留存。它曾在上海这座城市崛起背后扮演着兴盛的暗房,如今在工业转移后,又在影像上留下了痕迹。展览中还出现一些在数量上比较多的“反复”——电表盘的拍摄、插座的拍摄、窗户的拍摄,在陈列的选取上,策展人吴栋表示,希望通过这种“物的重复”来展现视觉上的“多样”和“丰富”,以此向几代上海人的那种精神致敬。

冯方宇《杨树浦》系列之一

冯方宇《杨树浦》系列之一

冯方宇《杨树浦》系列组图

“空间与景观”板块,展览现场,冯方宇作品。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从展厅走出,杨树浦发电厂的大烟囱与展览中贯穿的烟囱照片形成了某种时空上的联系。“空间的变化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空间和景观每时每刻都经历着改造和变化,它也一直是摄影家关注城市的一个重要切口。进入21世纪后,多样化的成像技术和多元化的创作方向让摄影家们用各种手段切入变换的空间与景观中,用作品表现各自的关注点。文化符号、社区更新、城乡发展,乃至虚拟的图像与精神世界……欲望与环境不断交织并融为一体。本版块既回望了建设城市的过往,也展望了我们对城市的期待,同时探讨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在持续更新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发展将如何更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人们的生活,这些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路径。”展览前言中写道。